查看原文
其他

不可思议的革命者——读《曾志回忆录》

李子旸 李子旸 2022-08-10

戳上方蓝字[李子旸]关注公众号,不错过精彩文章~




陶铸原来是地方大员,后来调入中央,一度成为中国政治第四号人物。但也正因为调入中央,陶铸就此卷入高层复杂的政治旋涡,很快被打倒并去世。陶铸的夫人名叫曾志,以前也有所耳闻,但以为只是个官太太而已。

 

最近看了曾志亲笔写的《一个革命的幸存者——曾志回忆录》,才知道,曾志可不是什么官太太,而是老革命家。说到在党内的资历,曾志比陶铸只多不少。曾志是湖南人,15岁就加入共产党,成为职业革命家。早在井冈山时期,曾志等几个小青年就和毛泽东在一起工作。后来,在闽西革命根据地,曾志夫妇(当时她的丈夫是蔡协民,1934年牺牲)和毛泽东贺子珍夫妇对面两间房住着。两家人经常聚个餐散散步啥的,曾志还亲见毛泽东贺子珍两口子吵嘴打架。

 

后来,在福建、延安、东北,解放以后在广东,文革以后在中央,曾志都是干部甚至高级干部,出生入死,千难万苦。虽然官做得没有陶铸大,但在党内女干部中,曾志要算是元老级别了。

 

图片来源:互联网


很多读过曾志回忆录的人都很感慨,说这本书实在内容丰富,有很多第一手的资料。曾志的经历,堪称一个共产党员加革命者的典型:

 

起初,在革命根据地参加残酷的对敌斗争,几次死里逃生。后来到延安,在整风运动中经受了严峻考验。解放后,夫妇二人都成了高干,春风得意马蹄疾。但没想到文革来了。随着陶铸被打倒,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就此陷入颠沛流离。已经进入老年的曾志吃了很多苦。终于,拨乱反正,虽然陶铸已去世,但曾志身体尚好,出任高级干部,为党又工作了好几年。退休后,晚景幸福。

 

显然,有过这种经历的人,在回顾自己的生命道路时,一定百感交集,对国家,对党,对革命,都有着复杂难言的感受。实际上,从这本书的书名“一个革命的幸存者”,就能看出一些作者想说没说的话。

 

但是,不要以为这本书是那种“哭哭啼啼没有出息”的“伤痕文学”。相反,曾志虽然是女性,但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。在她的回忆中,对很多往事都是冷静的、旁观式的叙述,而不是煽情、自怨自艾或者自吹自擂。这就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的本来面目。

 

因为保留了历史的本来面目,今天我读这本回忆录时,读出了很多可能作者都未必想到,或者不理解的意味。曾志在1998年去世。他们这一代革命者,亲手打造了20世纪伟大的中国革命,却来不及充分体察中国革命深远的历史意义。

 

我们这些亲历中国伟大复兴的后人,对20世纪中国革命的深远历史意义,当有更充分、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。中国的伟大复兴,正是中国革命创造和带来的。没有20世纪波澜壮阔、前赴后继、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,就不会有21世纪中国的伟大复兴。

 


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评论,主要都是惊叹于曾志的传奇经历,和其中的种种艰难困苦,还有人读出了大革命中鲜活的人性和曾志这个女革命家的独特个性。这些确实都是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。

 

比如曾志的前两个孩子的故事。

 

曾志17岁生下了第一个孩子,是个男孩,但她当时正在四处打仗中,根本无力抚养,孩子出生26天以后就送人了。这个孩子后来一直在井冈山地区长大。一直到1952年,已经成为一个地道农民的这个孩子才和母亲曾志见了面。但他并未从此发迹,而是继续在井冈山当个农民。

 

第二个孩子的经历更惊人。也是个男孩,生下来以后,当时情况比生第一个孩子时要好一些,虽然也是无法抚养,但曾志在湖南老家的母亲来信说,她可以带这个孩子,让把孩子送到湖南去,还寄来了40块大洋的路费。

 

曾志就请假去湖南送孩子。没想到,党组织来人对她说,孩子还是送人吧。曾志不同意,坚持要送到湖南老家去。说来说去,来人只好说了实话,党组织经费紧张,已经把这孩子“送”人了,收了人家大洋100块,并且,钱已经花完了。到现在,送也得送,不送也得送。

 

图片来源:互联网


更悲惨的是,孩子送出去以后,那家人虽然很喜爱,但赶上了麻疹和天花,不久孩子就夭折了。

 

当然,这只是个人的事情,更多的是革命队伍内部集体方面的事情。在革命斗争中,除了来自敌人的残酷以外,还有来自组织内部的种种严苛和磨难。有一次,曾志在福建被迫撤退,被人诬为临阵脱逃,怎么说也解释不清,差点儿因此被开除党籍。一直到解放后才得以澄清。

 

在延安的整风中,曾志也备受折磨,被关押整肃了一年多。她意志坚定,没有胡乱招供咬人,但她耳闻目睹战友被折磨得自杀、精神失常、遍体鳞伤等等。“喝骂声、踢打声和惨叫声时断时续”。

 

在革命中,来自敌人一方的残酷,尚可理解,这种革命队伍内部的残酷,有什么意义?革命,就要如此两面夹攻的残酷吗?

 


从中国革命的整体角度看,恐怕正是如此。20世纪的中国革命,注定要承受这种两面夹攻式的残酷。

 

这是因为,中国革命,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,是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。敌人的实力过于强大,而党在很长时间里都很弱小,经受不起失误和失察的损失。党组织必须成为有铁的纪律的组织,才能在这种极端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,进而取得革命的胜利。

 

铁的纪律,意味着极为苛刻的筛选和管理。稍为可疑的举止和行动,都会被严格审查,宁枉勿纵。只有这样,才能打造出生存力、组织力、战斗力极强的党和军队。

 

比如延安整风,从正常社会的角度看,有很多难以容忍之处,但正因为如此严苛和残酷,连大量忠诚的共产党员都被屈枉,那些混入延安的国民党特务、间谍,只能望风而逃,否则一定会在整风中被抓出来清除殆尽。

 

事实就是,在国共双方常年的斗争中,共产党在国民党政府各层次安插了大量间谍,获取了大量情报,其中有些对国民党来说简直是致命的。但国民党却很难在共产党内部安插间谍。

 

共产党为此付出的代价,就是特别艰苦、严苛的内部环境。

 

近代以来,中国出现过大大小小、形形色色的各种政治组织,这其中,只有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组织如此严厉和苛刻,并非巧合的是,正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胜利。其他的各种政治组织,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代价,结果就是停留在松散、软弱、无组织力也无战斗力的状态,成为无数转瞬即逝的政治俱乐部。

 

打个比方,挑选宇航员或者尖端战斗机飞行员,标准非常严格,要经过层层测试和筛选。问题是,被淘汰下来的人,都不合格吗?肯定不是。其中一定有人完全合格,甚至比被选中者还要优秀。只是因为测试过程中的某个偶然因素,或者模棱两可的一个表现,就失去了成为宇航员和尖端战斗机飞行员的机会。

 

冤枉吗?确实冤。但这种筛选机制对吗?很对!必须这么办。特殊任务的人选,就要特殊的、格外严格甚至蛮不讲理的筛选办法。

 

孙中山曾经做过一件事,遭到包括黄兴、蔡元培、吴稚晖在内的众多国民党元老的反对和抵制。那是在1914年,孙中山因为不满于国民党的无组织无纪律,另行成立中华革命党,要求加入者无条件服从孙中山,并要盖手印。

 

因为遭到众人反对,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,无疾而终。孙中山的做法很笨拙,但他的焦虑可以理解。孙中山痛感国民党这个政治组织的涣散,想要找个办法让组织变得坚强,但他不知道怎么办,只能用歃血为盟、按手印这种帮会式的办法,结果当然就是事不成。面对同样的问题,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解决办法。

 

在近代中国,谁能打造出坚强的组织,有铁的纪律,有令行禁止上下一心的组织力和战斗力,谁才能承担起救国的重任,才能成为中国革命的引领者和最终胜利者。

 

做到这些的,只有中国共产党。代价是无数党员的牺牲和屈枉,尤其是那些牺牲在自己人枪口下的党员。

 

曾志这些革命者,正是这种严酷筛选机制的“幸存者”,正因为经历了如此严酷甚至不可理解的筛选,他们确实堪称“特殊材料制成的人”,能完成别人根本不可能完成,甚至不敢去想的艰巨任务。而所有那些软弱者、动摇者、甚至只是不特别坚定的人,都被无情地淘汰。当然,必然有很多合格,甚至出色、优秀的革命者,也同时成为了牺牲。他们也是烈士。

 

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短短二十多年中,从一个几十个人的小党,壮大成为夺权全国政权的大党,把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军阀、帝国主义、反动派都打得落花流水,就是因为这是一个中国近代以来最坚强、经受过外部内部最严酷考验、组织力最强因而也是战斗力最强的政党。

 

可见,中国革命的残酷性是注定的,是不可避免的。只有接受这种残酷,千锤百炼,才能打造出无坚不摧的党,才能获得革命的胜利,才能建立新中国。

 

但是,在新中国,曾志同样遭受了艰难困苦,有的甚至超过革命斗争时期,这又怎么解释呢?这是不是毫无意义的错误呢?

 

关于这个,下篇再说。


本文系原创作品,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。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,谢谢。

说说我这几年的知识收获-游牧与农耕是兄弟

说说我这几年的知识收获-游牧民族的迷思

中国复兴道路上的三大精神力量

中华文明一个不为人知的强项

中国外交面临的战略大挑战

认识中国历史的两大误区3

认识中国历史的两大误区2

认识中国历史的两大误区

平静的世界被打碎了——中国的发展成就对社科理论的挑战

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(全文)

美国是军事强国吗?(全文)


长按二维码关注“李子旸”看更多精彩文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